作為常住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成都“大城市帶大農村”特征明顯,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局面,成都具備怎樣的基礎?又該如何發力?利用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在成都舉行的契機,帶著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四川省鄉村振興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賈晉。
關鍵詞:十年時間 五大變化
“蜀中糧倉在其厚重的鄉村歷史積淀之上煥發出新的蝶變?!?/span>
錦觀智庫: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從您的研究看,這十年來成都的“三農”發展情況如何?特別是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方面具備了怎樣的基礎?
賈晉:天府興農,自古如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歷史悠久的天府之國、蜀中糧倉更是在其厚重的鄉村歷史積淀之上煥發出新的蝶變。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城郊傳統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之變。十年來,成都初步實現了傳統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轉型。2021年,成都市一產業增加值實現582.79億元,以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為特征,4+6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架構的都市現代農業體系初步建立。
二是傳統小農經濟向現代經營體系之變。十年來,成都初步解決了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帶來的“誰來種田”問題,構建起以現代農業職業經理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三是農民生活寬裕向生活富裕之變。十年來,農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收窄。2021年,成都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1.81∶1。
四是自然鄉村向生態宜居鄉村之變。十年間,政府持續加大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和宜居鄉村建設力度。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鄉村人文生態價值轉化起步探索初見成效。
五是城鄉一體向城鄉融合之變。經過多年改革,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多項改革試點任務有序推進,一批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復制。
關鍵詞:公園城市 鄉村表達
“前提是顯化鄉村生態價值,核心是優化提升鄉村生態環境,關鍵是鄉村生態價值轉化,目標在于讓農民分享綠色生態發展紅利?!?/span>
錦觀智庫: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那么,您認為該如何進行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鄉村表達?
賈晉:探討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鄉村表達問題必須運用新發展理念,將公園、城市、鄉村作為一個系統、一個整體進行剖析。其中要把握三個重點:一是鄉村地區是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環境的本底和基礎所在,其生態功能的維護和作用發揮是整個城市生態底色的關鍵。二是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的重要場景和核心邏輯在鄉村,其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制度安排和路徑選擇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轉化的重點。三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共同富裕依然是整個城市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短板和薄弱之處,惠及全體市民的綠色生態發展紅利需要普惠的依然是農民。
事實上,成都在鄉村的公園城市發展體制機制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績,從進一步的實踐推進看,我認為有幾個方面值得進一步重視:
一是要重視鄉村自然生態資源的價值顯化和產權固化。對鄉村自然資源生態的系統邊界、組成要素及其主要類型進行系統的梳理,明確范圍、類型及要素。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對自然生態資源產權進行資源細化、量化和權責主體明確。
二是要重視鄉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提升。圍繞產業活動和人的活動,規劃實施開展多個維度的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注重生態環境治理中“硬件基礎和軟件制度”的雙重提升。
三是要重視構建鄉村生態價值轉化的場景、載體和頂層制度安排。突出鄉村生態價值轉化場景的營造和重點載體的打造,構建政府資本、集體資本、社會資本、農戶資本同氣候資源、自然資源、農田資源等生態系統結合與價值轉化的宏觀頂層設計和微觀路徑探索。
四是要重視建立農民分享綠色生態發展紅利的制度保障。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成果具有附加性、隱含性的特點,需要政府通過制度建設,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的主體參與和利益分享的機制。
關鍵詞:產業建圈強鏈 都市現代農業
“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鏈構建產業生態圈,是培育成都現代農業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應時之舉?!?/span>
錦觀智庫:成都正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加快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對此您怎么看呢?
賈晉:從全球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出跨城鄉、跨區域甚至跨國別布局的趨勢。這雖然有利于現代農業產業的整體發展和價值提升,但對某個區域而言,卻可能造成其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的弱化,以及在整體價值鏈中重要程度的相對下降。因此,區域地方政府普遍通過制定農業產業鏈發展規劃,力爭在其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成都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鏈構建產業生態圈,并制定專業化的政策工具包正是適應現代農業市場競爭趨勢,科學管理成都現代農業價值鏈,是培育成都現代農業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應時之舉。
面對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建議成都在落實好、執行好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還需要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謀劃:
一是在更高水平謀劃成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的目標和定位。成都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和定位要突破數量、規模和范圍思維,以提供超大城市糧食an全系統保障方案、城鄉農食系統轉型示范和現代農業價值鏈管理典范三個更高的發展定位來牽引農業全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發展,并以此目標科學構建成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二是進一步提升產業政策工具的指向重點和實施效率。建議在產業政策中重點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和引領發展的政策激勵引導,在多個產業鏈矩陣基礎上優化合并政策“同類項”。
三是持續加強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薄弱環節?,F代農業產業體系中各產業鏈具有高度的內在聯系和相互支撐,要在糧食an全保障,農業生態、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企業培育方面持續加大政策力度。
四是高度關注和扶持培育現代農業前瞻性產業體系。需要在現有引領性產業體系之中,或以專門設立的方式,對農業前瞻型產業體系和項目重點加以政策關注和培育。
關鍵詞:農業農村現代化 城鄉融合發展
“要勇于挑戰城鄉融合改革和發展中的關鍵矛盾和核心問題?!?/span>
錦觀智庫:城鄉融合發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您認為成都應如何立足自身優勢和實際,推動城鄉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努力探索走出一條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之路?
賈晉:從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演進趨勢看,特大中心城市的帶動、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聯動,使得大城市周邊區域、都市圈和城市群密集區域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和重點區域,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也必然首先在這些區域實踐并實現。
從頂層戰略和制度設計的角度,成都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
一是城鄉關系的調整要緊緊抓住城市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隱性農業革命和生態文明理念升級帶來的顯性生態革命雙重契機,圍繞都市消費需求和鄉村價值重構重新梳理城鄉要素流動的體系。
二是擴展新時代城鄉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成都的城鄉融合已不僅僅需要考慮成都自身內部的城鄉相融,高水平的城鄉融合發展要突破傳統行政區域的限制。
三是積極探索鄉村轉型發展系統方案和路徑。未來的鄉村發展模式和路徑是多元的。成都的不同區域鄉村具有發展的共性,更存在不同的發展特性,應當科學劃定不同類型的鄉村發展目標和模式,探索鄉村轉型發展新路徑。
四是勇于挑戰城鄉融合改革和發展中的關鍵矛盾和核心問題。在糧食和主要農產品an全,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鄉村生態價值轉化、跨區域城鄉融合等方面主動出擊,直面痛點和難點,為四川乃至全國城鄉融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更大力量。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尹婷婷 陳仕?。?/span>
(責編:羅昱、章華維)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羅昱、章華維)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